張傳名接受中國經營網采訪,談現貨市場是價格機制的關鍵環節
《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加速覆蓋:七地率先“轉正”》
九州能源董事長張傳名觀點:
1、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中,現貨市場是發現價格機制的關鍵環節。‘394號文’的出臺為現貨市場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,有力推動了改革進程。
2、2024年下半年以來,現貨市場價格下行,主要原因包括:一是煤炭價格一路走低,火電廠成本相應降低;二是新能源比例不斷提高,且造價成本也大幅下降,具備了降低電價的空間,同時導致電力供應較為充足;三是用電量增長緩慢,進一步導致供應相對充裕,發電側競爭激烈。
關于現貨價格趨勢。
3、從長期看,現貨價格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有限。預計近三年,電價總體向下是趨勢,但下降空間不大。
中國經營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 北京報道
8月8日,浙江省發展改革委、浙江省能源局、浙江能監辦發布《關于浙江電力現貨市場轉正式運行的通知》,決定自即日起,浙江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。
這是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一個縮影。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梳理發現,2025年已經成為電力現貨市場發展的關鍵年份。繼蒙西、湖北在今年2月和6月“轉正”之后,浙江成為今年又一個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的地區。這也意味著,截至目前,山西、廣東、山東、甘肅、蒙西、湖北和浙江7個電力現貨市場已相繼轉入正式運行。
這一進展與2025年4月發布的“394號文”——《關于全面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》(發改辦體改〔2025〕394號)的規劃高度契合。該通知要求在2025年年底前基本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,明確了20個省區的電力現貨市場運行時間表。
多位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推動現貨交易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必然選擇。過去幾年,現貨試點省份的成功運行提供了可行性經驗和樣本,疊加“394號文”的出臺為這一進程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,有效推動了各地現貨市場的落地實施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擴張、用電需求增長態勢趨緩背景下,現貨市場價格呈現下行趨勢。
試點先行到全面推廣
自2015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以來,我國已初步建起省、區域、省間高效協同發展,中長期、現貨、輔助服務有機銜接的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。
作為電力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電力現貨市場通過開展日前、日內和實時電能量交易,切實反映供需關系,充分體現電力商品屬性。
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采取漸進式發展路徑。2017年8月,選擇南方(以廣東起步)、蒙西、浙江、山西、山東、福建、四川、甘肅8個地區作為開展電力現貨交易的試點。2021年5月,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,增加了江蘇、安徽、遼寧等6個省份。
截至2024年年底,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。根據《2024年度中國電力市場發展報告》(以下簡稱“《報告》”),山西等4個省級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;蒙西等4個省級現貨市場開展連續不間斷結算試運行;另有9個省級現貨市場已完成整月以上結算試運行,7個省級現貨市場完成短周期結算試運行。進入2025年,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,正式運行的省級電力現貨市場已經增至7個。
按照“394號文”要求,安徽、陜西力爭在2026年6月底前轉入正式運行。2025年底前,福建、四川、遼寧、重慶、湖南、寧夏、江蘇、河北南網、江西、河南、上海、吉林、黑龍江、新疆、蒙東、青海要啟動現貨市場連續結算試運行。
與此同時,2025年底前,省間現貨市場要實現發電企業參與省間現貨購電,并加緊研究售電公司、電力用戶直接參與省間現貨交易的機制。值得一提的是,此前的2024年10月,我國省間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。《報告》顯示,自2022年1月試運行以來,省間電力現貨市場范圍由點到面、持續擴大,目前已覆蓋國家電網和蒙西電網經營區全域。
某電力專家向記者分析指出,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整體遵循了“試點先行—總結經驗—逐步推廣”的發展路徑。自2017年啟動首批試點以來,通過配套政策體系的持續完善、市場機制的不斷優化以及組織架構的科學設置,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和經驗積累,目前市場運行機制已趨于成熟,為現貨市場全國范圍內的全面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九州能源董事長張傳名向記者表示:“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中,現貨市場是發現價格機制的關鍵環節。‘394號文’的出臺為現貨市場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,有力推動了改革進程。”
飔合科技交易產品總監任倩宜向記者指出,現貨試點省份的成功運行驗證了市場規則可行性,為新省份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、監管和運營模板。同時,她還表示,隨著新能源高比例接入,其間歇性和波動性對電網調節能力提出嚴峻挑戰。現貨市場可以發現分時價格信號,有效引導儲能、可調負荷等市場主體主動削峰填谷,在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同時,減緩負荷高峰期的保供壓力,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。
多省現貨價格下行
過去一年來,電力現貨價格下行引發行業廣泛關注。
據蘭木達電力現貨統計,與2023年相比,除省間現貨市場之外,2024年各電力現貨市場均價普遍下降。其中,廣東省價格降幅尤為顯著,山西省的降幅相對較小。
而且,這一下行趨勢延續到了2025年上半年。在較早正式運行的五省與省間市場統計中,除甘肅價格上漲外,其他現貨市場價格同比下降。省間現貨市場價格中幅下跌。各省市場中,蒙西價格下降最為顯著。
在業內看來,現貨市場電價由供需決定,供應端的影響因素包括火電(含動力煤)、新能源等,需求端的影響因素包括用電負荷、用電量等。
記者據公開數據統計發現,過去一年多時間,動力煤現貨市場價格波動下行。2024年,環渤海港口5500大卡動力煤現貨市場全年均價862元/噸,同比下跌118元/噸。截至2025年5月底,環渤海港口5500大卡煤炭現貨交易價格(CCI指數)為620元/噸,較去年同期下降263元/噸,降幅29.8%。
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,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裝機3.6億千瓦和2.64億千瓦,占新增發電裝機總容量的比重超八成。與此同時,新能源發電量保持快速增長。而全國全社會用電量2024年同比增長6.8%,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則降至3.7%。
任倩宜告訴記者,在供給側,新能源發電量處于高速增長期,邊際成本優勢凸顯,其接近零的邊際成本持續拉低市場整體出清價,甚至在考慮新能源補貼后可能出現負電價。以蒙西現貨市場為例,今年3—5月風光新能源出力相較去年同期躍升了30%—40%,對現貨價格沖擊極大,風光新能源集中出力時段大概率都是零電價或負電價,這種情況隨著各省新能源裝機占比的不斷提高,可能都會慢慢出現。
此外,任倩宜還分析指出,在需求側,用電需求增長態勢相對放緩,造成電力供需增長速度不匹配。全國上半年第二產業用電量僅同比增長2.4%,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.7%。“宏觀經濟增長情況是影響電力消費增長的最主要因素,未來幾年內電力消費需求大概率都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,與快速躍升的電力供給增長不匹配,供需比持續偏向富裕,從而出現電價下行。”她說道。
張傳名向記者分析,2024年下半年以來,現貨市場價格下行,主要原因包括:一是煤炭價格一路走低,火電廠成本相應降低;二是新能源比例不斷提高,且造價成本也大幅下降,具備了降低電價的空間,同時導致電力供應較為充足;三是用電量增長緩慢,進一步導致供應相對充裕,發電側競爭激烈。
關于現貨價格趨勢,張傳名認為,從長期看,現貨價格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有限。預計近三年,電價總體向下是趨勢,但下降空間不大。此外,前述電力專家則表示,未來現貨價格變化需要根據供需端影響因素進行具體分析,并且要結合不同省份實際進行判斷。
任倩宜向記者表示,長期來看,隨著儲能裝機和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的發展,電價波動將更趨合理。同時,發電企業和用戶也應更加重視發用電時段和電價的關聯性,以新能源發電企業為例,亟須從傳統的“電量為王”生產思路,轉變為總收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,特別對于不享受補貼的平價項目而言,單純追求發電量規模已不可持續,需在出力時段優化、交易策略設計中實現量價協同,建立“電量×電價”的綜合收益評估體系。
原文:《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加速覆蓋:七地率先“轉正”》,中國經營報,張英英 吳可仲
鏈接:http://www.cb.com.cn/index/show/gs10/cv/cv135443492039
相關業務推廣


